港府的樓市政策有什麼問題? 文:寒柏

多年來,港府為了遏抑本港樓價,曾推出一系列的政策,但卻並不奏效;相關政策概括如下:

• 大幅增加印花稅以遏止炒風
• 限制買家按揭成數
• 限制銀行「開發貸」成數
• 加強對貸款用途之監管;嚴禁銀行以不同名目貸款予客戶投資房地產
• 發展「首置盤」、「港人港地」;重啟「居屋」及加快興建「公屋」

簡單來說,港府的一籃子政策確實已考慮不同的範疇。為何多年來仍無法有效遏抑樓市泡沫?

港府大幅增加印花稅,反而使原本已透過空殼公司持有多個物業的富戶,再以「個人名義」買樓。富人尚可以重新編排家族裡的物業控制權,騰出「配額」,讓夫妻子女各人都可以「個人名義」方式「首次置業」。

至於限制買家按偈成數,原來的用意是打擊豪宅物業之炒風,但最終卻使所有物業都成為「豪宅」。起初,港府以400萬為界,樓價以上則按揭成數減少。最終全港大部份「細價樓」在短時間暴升至399萬。及後,港府逐步提高這條「入門」界線至800萬,市場則出現了越來越多「納米樓」。雖然每個單位的價格是800萬以下,但呎價卻狂升至2至3萬元的水平。

銀行限制「開發貸」的成數至5成或以下,無疑保障了銀行的安全。但這限制只能對2、3線發展商奏效。香港最大的幾間發展商實力雄厚,資金充裕,就算要「舉債」,仍可以透過發行公司債及股票,或向銀行申請「無抵押貸款」等等拿到資金,根本不會受到「開發貸」之成數限制。結果,這限制只能打擊中小型發展商,並直接使幾間香港最大的地產財團進一步坐大。這只會使市場參與者的實力越來越懸殊,並強化了寡頭壟斷的市場狀況。

此外,香港銀行對客人的用款設限,極力避免客戶以不同的名目借錢來投資房地產。但大企業的業務遍布全世界,涉及各行各業,要隨便找一個合理的名目融資不難,用款限制對它們的作用不大。反而,中小企業的業務規模較少,貸款用在什麼地方一目了然。銀行對貸款用途設限,即等同把中小企進一步擋在房地產市場之外,但大企業卻可繼續舉債投資,加速社會財富集中之趨勢。

近年,港府曾發展「首置盤」、「綠置居」及「港人港地」等等。此外,港府還打算研究重啟「居屋」發展及加快發展「公屋」。這些政策亦有其問題。例如,「首置盤」及「港人港地」等的名額太少,每次推出皆要「抽簽」,只惠及極少數的市民。近日不少人建議先集中火力興建公屋。但土地供應有限,增加公屋供應即等同削減其他物業的供應。當公屋數量大幅增加之同時,私樓供應將會更加緊拙,樓價只會繼續上升。

到底港府的樓市政策出現了什麼問題?為何做什麼也失敗?歸根結底,就是港府喪失了「造地權」,導至土地供應嚴重不足。全港有74%的土地有待開發,本來尚可填海。但回歸後,港府受《保護海港條例》及《郊野公園》的諸般限制,無法如回歸前般輕鬆的填海造地。

土地供應嚴重不足之情況下,任何樓市管控措施的效力都會大幅打折,甚至乎本末倒置的助長了樓市歪風,促使貧富懸殊的情況加劇,並讓本港社會深層次矛盾問題更嚴重。

文:寒柏

從事金融業,自由撰稿,醉心武俠小說創作;近期發表《汴京遊俠傳》、《獵頭交易》、《清明上河記》和《天人》等小說。著作還包括《金庸雅集:武學篇》和《金庸雅集:愛情、影視篇》等等。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